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孩子小学学习好,到了初高中就不行了?

童行书院 童行书院 2022-10-24

点击名片,关注我们


本文看点


“我家孩子小时候可聪明了,什么古诗都会背,但是一上小学就不行了,一年级还能得双百满分,怎么越到后面就越不行?邻居家的孩子周末就出去玩,也没上辅导班,为什么成绩还越来越好?”


曾几何时,这些问题是不是也同样困扰着屏幕前正在看文章的你,却百思不得其解?今天就让郝景芳带领我们,一起走进第二书房,听自然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李岩老师讲讲他的自然教育之道,讲讲他是怎样在大自然的课堂中,培育出一位快乐的学霸女儿。


本文为直播精华整理,完整直播回放,请关注「郝景芳视频号」,进入视频号主页查看。


 周三

观点 🌏

全文共4538字,阅读时间12分钟


🌿🎨🌏


李岩,一位成功的父亲、耕耘多年的资深教育人;畅销书《进画论》和《大自然出书馆》的创作者;也是社区图书馆第二书房的主理人,倡导并践行自然教育多年,培养出自信、快乐又优秀的女儿,女儿目前是北大的一名在读大学生。他特别提到,“我特别希望一个人是全面的、综合的,教育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,而不是以学科学习为中心。”


郝景芳与李岩的对话,也就从“全人”教育展开来了。机智地打比方,精彩地做总结,两位教育理念相通的大咖,在一呼一应间透露了很多教育的智慧。从盖房子、大自然的节律、长颈鹿与斑马的故事中体味孩子的成长,十分耐人寻味。



教育就像盖房子,光有砖块不行



全人教育、自然教育和我们学校教育是一致的吗?


李岩:

其实学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、自然教育,一点都不矛盾。打个比方,石头是一块一块的,但要想盖房子就必须有混凝土、用砂浆浇灌,如果干垒,垒不到一米就塌掉了。


我们要的是房子不是石头;如同我们要的是一个优秀卓越的孩子,而不是每一门学科的分数。知识如果不能通过自然教育、家庭教育把它们连接起来,就是一堆石头。


景芳总结:通识教育能把学习素材连接、融合到一起


学习各个学科是必要的,有石头才能盖房子,但只有石头不行,还要有一些零件、钢筋,各种各样的装修材料;如果没有全人的教育或者通识教育,能把这些素材真的给连接到一起去融合到一起,那这些知识都是一堆石头。


六岁前先做“人车合一”



您为什么这么看重自然教育,它具体能带来什么样的提升?


李岩:

生命教育应该是所有教育的第一教育。为什么?因为人只有活着才可能有一切,现在我们过多强调了学科教育,忽略了孩子首先是物质的存在。一个100多斤的孩子要很健康,很快乐,然后才能撬动几百几千几百万大的事业。


就像我们开车,首先是人车合一,然后人和车作为一个交通单元进入到交通路线上去,才能谈到交通规则。六岁之前就是做人车合一的,带着孩子在大自然中磨合,准备发车;小学之后才进入交通线,交通规则、包括其他的车,小学同学、高中同学才是项目上的那一套。


我们的眼睛一生下来就像灯泡,要把它聚成手电筒,专注力就有了,然后你拿着手电筒再去找东西。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,就看谁能聚光到一个点上。有的很散,有的可以照一平方米,有的能照几公里,就看你能不能把光聚到一起去做事情,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教育的过程。


要把生命力唤醒,把物质的人变成精神的人。一个人生下来他只是像人的一个小动物,那需要很多的这种教育,把它变成一个精神独立的人。


景芳总结:到自然环境其实是充电,提升身心


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也很喜欢带孩子到大自然,但是一上学就焦虑,一头扎进题海里,大自然也不去了,其他的也丢弃了。


今年暑假,我带着女儿去云南山里面做自然观察,去秦岭做科考踩点。看上去这是一个玩了好久、很悠长的假期,但实际上并不会影响我女儿的学习,甚至三年级的学习状态比二年级还要好很多,比原来更懂得抓紧时间,更积极主动的学习,精力、专注力都好了很多。


假期里面带着孩子出去,去自然环境里面进行探索,实际上是给孩子充满了充沛的电量,开学后她才能够跑得起来,这就是我对于自然教育给孩子整体身心提升的一些感受。



有了老师和教材的大自然

才是自然课堂



有些孩子虽然也经常在大自然里,但是他对自然环境的理解、科学思维能力并不强,怎样做才能把孩子引导到对自然深入理解中?


李岩:

是不是带着孩子到自然玩就叫自然教育?农村孩子也整天在自然中,但只能是最基础的自然教育,我们现在说的是高品质的自然教育。


如果大自然是课堂,那就要有两个因素:老师和教材。家长就是老师,但家长是有不足的,所以要学习,成为课堂里的核心,另外一点,要借助图书弥补我们的不足。不能让父母成为孩子发展的天花板。


所有树的问题都是树根的问题。我们除了带着孩子去感知,还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,这个是自然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,你看到了到处玩这个东西是第1步,触发他们的好奇心是第2步,什么叫好奇,超出他的想象她才会好奇。你要好奇他的好奇,你要比他还要好奇,你要装傻。


你如果是老师,它就是自然教育;你如果不是老师,它就是自然没有教育。


景芳总结:像孩子一样观察世界,思考和学习


刚才李岩老师还提到非常的重要一点,那就是父母的好奇心。我有一段时间接受孩子每天的答疑,有孩子就问,说为什么人是上门牙大下门牙小,我去请教的我的同学们,一大堆博士在一起充分讨论,最后只给出了一些猜想而不是正式的结论,这就说明科学家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很确切的答案。


很多很多的问题,其实孩子在生活中是能观察到的,但是因为我们上学的学习方式是被灌输很多东西,所以我们没有主动的去理解和思考的习惯了,所以我们要蹲下来,像孩子一样去观察这个世界,像孩子一样去思考和学习。


在自然与人之间

需要一个“特使”传递信息



如何保持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?


李岩:

《2022年科学课程标准》里提到“注意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,从亲近自然到亲近科学,从初步整体认识自然世界,理解自然科学社会和环境的关系。”保持孩子的好奇心,前提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,陪着孩子满足满好奇心,探讨问题。这就好比孩子学骑自行车,一开始需要大人扶着。


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自然呢?自然是自然,人是人,中间需要一个“特使”,这个“特使”得是孩子容易理解、熟悉的介质,把知识“翻译”过来。比如《大自然图书馆》讲到大象,用的是孩子的身高去和大象比,孩子很自然理解到,哦,我刚到它尾巴那么高。


景芳总结:“人是万物的尺度”


有一句哲学口号:“人是万物的尺度”,让孩子通过熟悉的事物类比,就是学习抽象东西的直观方法。比如如果孩子探索过大象和人的体重比例,到了小学高年级学比例就轻车熟路了,因为曾经具象理解过,所以可以抽象地去理解



底层能力是学习的“金斧头”



《进画论》的初衷是什么?


李岩:

《进画论》有三十多年的研发历史,主要开发的是左右脑的协同工作,促进大脑胼胝体发育,培养孩子的三力(观察力,专注力,思考力),三力综合就是“学习力”,是获取知识的底层能力,是学习的“金斧头”,可以拿去金山银山去挖宝藏。看过一两遍《进画论》后,会提高看问题的角度、全局观以及直觉能力。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自信心,而且是“保质期”很长的能力,对终身学习受用。


景芳总结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

这也是童行书院想要培养底层思维能力(批判性思维,创造性思维,成长型思维,社会性思维)的原因,能力有了,可以用在各方面的学习思考上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如果器特别好,可以用来干很多事儿。这就需要家长对能力有意识,有感知,对孩子有引导


给孩子准备两个镜子——

放大镜、望远镜



引导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?


李岩:

自然教育,不是这是牛、那是鹿的“认识自然”的教育。如果仅仅知道得多,那只是“移动硬盘”,我们希望通过自然教育,让孩子作为教育的主体,有所改变和提高,希望他是不断成长的、有自觉的生命的个体。引导孩子,就要蹲下来陪孩子看世界。


我们家一直有放大镜、望远镜,我带孩子用放大镜看微观世界,用望远镜望远处,孩子视距立即加强,认识世界,探索世界,探索的距离就大了。做父母要蹲下来带孩子去看到平常“熟视无睹”的东西,比如说蜗牛为什么下雨天出来,不下雨在哪里,为什么北方的房屋厚,南方水果皮厚?父母“装傻”,孩子往往越聪明。


景芳总结:始终跟孩子保持平等对话


父母想要影响孩子,但孩子是一个个体,把父母权威的位置降下来,降到跟孩子一样的高度,始终跟孩子保持平等对话,对于孩子大脑智力开发是最有营养的。用自己的好奇激起孩子对世界探究的欲望,孩子自己就会想很多办法去探索。



内紧外松,润物细无声



家长对帮助孩子学习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和状态?


李岩:

学习是我们所有父母关心的终极问题,我也一样,我也希望孩子上北大清华,但我没有每天想着这个事,我主张“内紧外松”。父母要备课,知道孩子哪个阶段应该掌握什么。自己教育的“雷达”要始终紧张地转着,但不要“发出声音”让孩子听到,要让他感觉不到。


有的父母非常想让孩子知道自己做了多少事情、多不容易,孩子反而有了过多的愧疚感、责任感,他就不轻松了,不绽放了,他会说,“我不干了,我不让爸妈这么累了。”要润物细无声。


比如,初高中我都知道孩子上什么课,把初高中所有数学目录打印出来,错了题,就去目录里找根,多看几遍,题就会了。再比如为什么要复习呢?大自然也会给我们启示,植物有繁荣衰败,地球有自转公转,万物都有节奏感、韵律,掌握到韵律了就轻松了。


景芳总结:内紧外松是教育很高的境界


“内紧外松”,呈现出来的状态很松弛,不给孩子压力,而又一直对孩子保持密切的观察,是很高的境界状态。我们的不焦虑父母俱乐部,也一直希望父母打开对孩子观察、理解的眼睛,让孩子产生自我成长的力量。


谁是你的长颈鹿?

你是谁的长颈鹿?



我们还能从自然中学习到什么智慧?


李岩:

我们在做的第二书房是一个集社区图书馆、图书、课程于一体的自然教育生态,进行“生命、生存、生态”的教育。


比如在生存教育中,我们会拿非洲大草原上的长颈鹿-斑马组合举例,为何他们是好朋友?这两种动物都是食草动物,吃不同高度的草,长颈鹿高、视力好,可以做斑马的“眼睛”。那么孩子们可以思考,在班级里,语文、数学、体育,我的长颈鹿分别是谁?我又可以在哪些方面、做谁的长颈鹿?这样一个集体就非常有生命力,每个人都有价值,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,孩子的人缘也好。


景芳总结:感悟生态,走出狭隘


我们做自然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让孩子能在成长过程中脱离狭隘的视角,有一个更大的关于世界、宇宙的视角。大自然不只是你死我活,是有协调、共生的关系在里面的,头脑中有了这样大的景象,也会比较容易在自己的小环境里和人相处。




在我们朴素的观点里,到大自然中去,仅仅是可以锻炼身体,放松眼睛。听完李岩老师的分享,才发现,自然教育拥有如此多的智慧。人,从自然中来,再回到自然中去,寻找韵律之美、生存之道、系统之法,或许才是根本之道。



育人先育己

想要孩子成长,先要自我成长

世界那么大,陪孩子一同去看看吧

如果你不知道怎样走出第一步

那就来童行的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」

一起来互帮互助、共同探讨、共同进步吧!

欢迎扫码1元体验

互动话题

大自然奥妙无穷,你有借用过大自然帮助孩子进行通识教育吗?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!


如何搜索文章

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,点击右上角🔎处,输入关键词,可搜索过往文章。


拓展阅读



✏ 投稿 |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,来稿请投邮箱:tianxiaotu@tongxingschool.com


📖 转载 | 后台回复“转载”,获取授权方式


童行书院

系统性通识教育

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


点击“在看”,与好友共享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